首页 > 高考动态

明代的科举考试是怎么分四级的?

发布时间:2024-07-17 14:24:55 | 飞卢网

今天飞卢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明代的科举考试是怎么分四级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明代的科举考试是怎么分四级的?

明代的科举考试是怎么分四级的?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 第一级是院试。

    读书人必须通过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得童生身份,有了童生身份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童生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儿童,很多读书人停在这个学级不得进学,而被嬉笑为老童生。比如洪秀全就是个屡试不第的老童生。有了童生身份就可以参加院试考秀才,院试分别在各省的省会举行,通过的人被称之为秀才。

  2.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 飞卢网

    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因为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初八,十一日、十四日进场,考试后一日出场。

  3. 第三级考试是会试。

    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乡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即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为会试前一级考试),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

  4. 最后一级是殿试。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要想当进士,还要再过殿试这一关,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

  • 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

  • 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

  • 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中第一名即是“状元”。

连中三元: 即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均为第一名(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四个人,分别是唐朝二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二人。

明朝连中三元者有二,一是商辂(lu),二是黄观,很多材料记载明朝只有一个连中三元者,这是不对的,在洪武年间,安徽人黄观连中三元,永乐靖难时,黄观为永乐所忌,将其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改第一名为韩克忠,所以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三元并没有黄观的名字。


科举考试到底是什么回事?

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廷,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1、艰辛而漫长的“进京赶考路”

古人那时候的“进京赶考”,那也得是有资格才能“赶考”的。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条件好的考生有舟车乘坐、书童相伴,条件差的就要步行到京城参加考试,耗时数月甚至半年。

2、考试环境恶劣

号舍窄窄一间,几乎不能伸展,明清时期的考试一场下来需要两三天,吃住均在里面,除了上厕所以外,一般不能随意出入考场。想想也是煎熬啊!

3、 低到发指的率取率

到了晚清的时候,每次参加乡试的考生大概是16-18万人次,而能考上的只有5000-6000人。算一下这个录取率,只有3%左右!而现代,我们的高考的录取率达到了75%,足足是古代的25倍!

相比今天的高考实在太幸福了!虽然我们并不能用现在的眼光以及道德标准去衡量以前的任何事物,但古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的。

明代的科举考试是怎么分四级的?

南方举子太能考,几乎垄断了科举名额!明朝就有南北卷,为何一定要分卷?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许多制度中的一项创举,能够让许多学子都努力学习,并且能够激发全国学习的热情。科举考试的成绩直接与考生的官职挂钩的,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考的优异的成绩的话,以后的俸禄自然也是少不了的。而在明朝,由于南方的经济水平高,所以南方的教育水平也相对比较高。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北方的人能够上榜的简直寥寥无几。 南方举子太能考,几乎垄断了科举名额!明朝就有南北卷,为何一定要分卷?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教育的极端不平衡导致的,就算后来给北方学子增加名额,北方人能上榜的还是很少。 就像现在的高考一样,不同的地区录取率是不一样的,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容易上一个本科的学校,而且还很容易上好学校。

明朝分为南北卷还有其独特的政治背景,就是在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有一次科举考试,上榜的竟然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没有一个人能上榜。 朱元璋由此大怒,甚至认为有官员之间腐败、贪污才导致的这样的风气,后来错杀了几位负责科举的官员。后来在同一年又举办了一次科举考试,这次科举考试录取的都是北方人。

后来有官员提议将科举考试分为南北卷,不同的考卷录取的南北方人数的比例也是不同的。 这样可以促进教育资源合理的配置,可以更好的选拔人才,以免再出现以前录取的都是南方人的的情况。

明代的科举考试是怎么分四级的?

从科举到高考从古至今人才是怎么选拔的

飞卢网(https://www.flxed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从科举到高考从古至今人才是怎么选拔的的相关内容。

有本质的区别。科举与高考,分别作为传统教育与当代教育的代表,二者的对比研究,对当代教育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高考,有如现代的科举。两者都是竞争性的公开选拔考试,只认成绩不认人。因此,科举和高考都可以选拔出文化素养较高的人才。另外,科举与高考都是国家考试,由国家举。还有,两种考试都有严密的考试程序,这些都为当代高考沿用。科举调动了民间学的积极性和士子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澄清吏治,以任人唯贤取代任人为亲.科举制的利弊:利在于: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科举的消极作用压抑了人们的个性和求异思维。考试既成为教育的手段,也成了教育的目的,各地方和学校片面追求中举及第率。片面应试的后果是考什么就学什么,科举考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便无人问津,强化了重治术轻技术的观念,巩固了官本位体制。而现代高考激励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选拔人才、振兴科教、发展文化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在当前关于高考的争论中,有人批评“应试教育”进而主张取消考试,于是又把对科举的认识提到了议事日程。社会风气的败坏,道德的失范,实际上是从废除考试制度开始的。当然,考试必然会有种种弊病,对此确不能忽视。高考制度是有不少局限,也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但它公正客观的选拔人才,对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还是利大于弊。1958年和“文革”中废止高考都以失败告终,充分证明高考在现代中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要解决或减少高考竞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只有不断改革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但不应幻想取消高考制度。实践一再证明推荐制受人为因素干扰太大,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出被推荐者的水平和表现。为了有效地制衡人情与关系的困扰,客观公平地选拔人才,中国人发明了考试。当今中国普通老百姓盼望的高考改革是以公平为本,高考改革首先要改掉的就是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高考竞争的公平性和高招录取工作的公正性。高考制度的利弊:高考,这项中国所特有的人才选拔制度,三十余年来,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的局限性越发明显。目前,社会上相继出现了一批“废除高考”的声音。在这种背景下,针对中国高考制度利与弊的调查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在很久以前,高考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国家的认可,你就是本事再大也没有人会承认你的能耐。文有文状元,武有武状元,一朝高考榜上名,全家老少齐上天。寒窗苦读的学子,闻鸡起舞的武士,都是想要借高考来达到锦衣玉食、飞黄腾达、光耀门楣、金屋满堂的美好明天。高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看看当今的学子们都在干什么就知道了!高考本来是学子们的战场,而现在的家长们都太过操心了,恨不能亲自替孩子们去考,也好减轻一点孩子们肩上的压力。看一下今天的高考队伍,车接车送、好吃好喝不说,就单单是对孩子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愿望就让他们有些吃不消!当代的孩子们比任何时候的都脆弱、娇气。这是为什么呢?用一位先哲的话说:温室里的花,永远也长不大、长不高!考试有很多种,高考应该算是比较高一规格的考试。好的高考成绩可以直接造就出一位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坏的高考成绩也可以间接的断送掉一个孩子美好的青春梦想。曾有位高中学生,就因为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XX大学,竟然从村里的一处悬崖上一跃而下,并付出了一条腿的代价,尽管命是保住了,但从此以后他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目标,甚至于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成天混混沌沌,虚度光阴。如果说是高考的错,显然有失公允,这分明是该同学的意志不够坚定、想法过于偏颇所致。但教育未来的校园和家长们有谁反思过自己的过失和责任呢?高考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一纸文凭,把它看得太重,你会活的很累、很苦,把它看的淡一点、轻一点,顺其自然不是也很好吗?归根结蒂还是现代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有一些问题!比尔·盖茨小的时候,他的父母也十分关注他的成长,但这对父母没有采取传统的教条化教育方式,而是不断的促进其天赋的进一步开发和发挥。在上大学和当律师之间,他们没有硬要盖茨来完成他们的志愿,而是让比尔·盖茨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大学领域里自由发展,这才有了今天的微软,以及家喻户晓的亿万富翁——比尔·盖茨!记得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课堂能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必须常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学习、去锻炼,生活就是一本看不完的无字之书,是可以看一辈子的书!考上了怎样?考不上又能怎样?从来就是调皮捣蛋者引领风尚,而规矩的学子却只能做一些纸上谈兵的事儿。正确看待高考、理性对待高考,只有摆正姿态,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在社会上正确的位置。而今的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出状元、成英才,并不是所有学子都适合读课本、走教条的,另类一些、不爱读书的学子们即使走出校门也可以在社会上谋求一方乐土!关键要看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否肯为此付出努力!为明天而读书、为未来而高考,不要做自己本来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强迫自己走自己走不动的路。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肯努力,参加高考只是一种形式,而非绝对的胜败之分、优劣之分!做好自己,这很重要,参加高考只是一个过程,不是负担和全部,只要努力过、争取过,不后悔、不怨天尤人就好

以上就是飞卢网整理的明代的科举考试是怎么分四级的?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飞卢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飞卢网:www.flxedu.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明代的科举考试是怎么分四级的?”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