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26 13:17:41 | 飞卢网
高考其实并不残酷,主要是看你怎么想。当初刚刚进去高中的时候我整个人对整个学校是非常憧憬的,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的理科并不好,但是我还是选择了理科。在高一和高二的时候我的理科基础打得并不是很好,但是我还是选择了它。很多人都说理科生比文科生好选工作,所以我听了。
后来进入高三了以后,每天我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教室,食堂,寝室,每一天都是一如既往在高三上个学期的时候我觉得高考也不过如此,因为我们还有星期天。高三下班学期的时候我们没有星期六没有星期天,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背单词,背课文,晚上上晚自习上到十一点。连洗衣服是时间都是要挤出来的。而且学校的条件很不理想,冬天的时候我们都要用手洗棉袄,晚上去打一壶热水洗个头,洗完头了以后寝室里又没有插座,又不能吹,晚上把折叠的桌子往床上一放,头发还是湿的,就坐着写作业看书,任凭它自动风干。晚上十二点半的时候要准时睡觉不然第二天起来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头发干没干已经不重要啦,重要的是我得睡觉啦。
高三下学期的时候生活更为残酷,我连星期天都没有啦。我们每个星期六星期天的时候都要进行周考。手机与我们与世隔绝,每到星期天的早上考完最后一科,老师就会把我们的手机发给我们,让我们给家里的人打个电话。就这样下午有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我们都会赶紧把所有一个星期的衣服都给洗啦!
我们就这样过完了整个高三,高考临近之际,我们所有的人都疯了。我们忘记了以前是有多辛苦,我们玩得很嗨。所以在我看来高考残酷,因为生活都是这样,先苦后甜。
要是高考全国一张卷,一个分数线录取,我举双手双脚赞成,我做梦都盼着这一天。 飞卢网
不是为了我自己,高考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影响了,而是为了我将来的孩子。然而这也只是做梦而已,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可能实现这个梦想。
考试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因为它是选拔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也许是最有效的方法,它真正体现了公平、平等、客观等原则。为什么说考试是一种体现公平的制度呢?
因为所谓“公平”就是用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和决定取舍,而考试就是一个客观标准——一张卷子、一个分数,用分数或者等级来衡量一个人的水平,决定是否录取,是否授予从事某一行业的资格等,无论高低贵贱、男女老少。
高考是目前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最主要的途径,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因为高考而改变命运,既有可能实现阶层的跃升,比如农家子弟考入名牌大学,获得在一线大城市定居和体面的工作;也有可能导致阶层的下降,比如富人家庭的孩子高考落榜,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如果再失去父母的荫蔽可能会跌入社会底层。
但目前中国的高考制度也不是绝对公平的,因为处在上流阶层的人拥有大部分的社会资源,他们能影响规则的制定,要他们心甘情愿交出自己手里的资源是不可能的。他们不可能不为他们的后代考虑,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孩子在高考中落败,阶层下移,而底层的孩子跃升到上流阶层取代他们孩子的地位。
这个社会的上流阶层会影响高考制度的制定者,从而使制度更有利于自己的孩子。所以你会发现,北京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山东、河南等地的学生,如果是全国一张卷、一个分数线,北京的学生将面临全国考生的竞争压力,这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不愿看到的。
此外,除了高考的不同卷、不同录取制度,各种名目的加分和保送的制度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为了让上流阶层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更好的大学,底层的学生很难获得这种加分和保送机会,只能靠高考。比如著名的“奶茶妹妹”就是凭借健美操特长而保送到清华大学,如果不是靠她的家庭社会关系,她很难获得这种机会。
如今在清华北大里农村学生的比例低得惊人也正说明了这一点。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专项计划”帮助农村学生进入名牌大学、重点大,但农村学生还是很难跟富人、官员、北上广中产阶级的孩子竞争。因为他们既不在一条起跑线上,也不是在同一个标准上(全国一张卷、统一录取)。
所以说,高考全国一张卷、一个分数线统一录取只是一个梦想,就算是在高度讲求公平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做到,他们的上流社会阶层的孩子还是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名牌大学。这个梦想恐怕只有在某些地区的某些历史时期的绝对公平、人人平等的“乌托邦”社会里才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