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26 11:02:17 | 飞卢网
太原理工大学是211里稍微靠后的大学,主要以工科为主,采矿、冶金、煤化工、建筑以及化工,电气名气或口碑最好。
学校目前有四个校区,其中明向校区是全新校区,位于离太原市中心约15公里的晋中市榆次大学城,硬件设施最好,但也仅仅是宿舍六人间,公共大澡堂,无独卫,无风扇,无空调,但暖气还是有的。其他几个校区硬件设施更加惨淡。
大一新生一般都到明向校区报道,大二时个别专业的学生会搬回老校区(因为专业的学院有的在老校区)
扩展资料: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3551名,其中专任教师2014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965名,博士生导师157名,两院院士18名(含双聘院士),巴西国家科学院院士1名(双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名,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名。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5名,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9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3名,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84名,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19名,山西省“三晋学者”特聘教授4名。
“青年三晋学者”特聘教授(专家)13名,“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7名,山西省科技功臣4名,省级优秀专家11名,省级教学名师42名,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60名,山西省科技计划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成员1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授127名,170余名国内外学者被聘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飞卢网(https://www.flxed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太原理工大学有什么专业的相关内容。
1、太原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含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测控、流体传动与控制、机械设计与理论、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专业方向)、工业设计、车辆工程(含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机械电子工程。
2、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含能源化工、无机化工、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专业方向)、应用化学(含精细合成、工业分析、材料合成专业方向)、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化学与生物制药工程方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3、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含金属液态成型、塑性成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方向)、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
4、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采矿工程(含采矿工程、煤矿机械化、煤矿电气化专业方向)、安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含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方向)、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矿物加工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工程。
5、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含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煤矿自动化专业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
6、太原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和信息安全。
7、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8、太原理工大学数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含金融数学专业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9、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10、太原理工大学力学学院
工程力学。
11、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含水利信息化方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12、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
法学、行政管理。
13、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4、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工程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能源经济。
15、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16、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含英语、英日双语、英俄双语专业方向)。
17、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18、太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19、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学院
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方向)。
20、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绘画(含油画、国画专业方向)、影视摄影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文化产业管理(含艺术经纪、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方向)、工艺美术、文物保护技术。
21、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含软件设计与开发、嵌入式技术、电子商务、网络工程及应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方向)。
22、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
软件工程(信息与大数据工程方向)。
23、太原理工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
24、太原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扩展资料: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4月,学校拥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亚洲先进的土木结构工程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4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知识研究中心。
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4个山西省重点实验室,25个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超级计算数据中心,1个微纳系统研究中心,6个山西省院士工作站。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