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3 09:32:24 | 飞卢网
上海理工大学2023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发布,上海理工大学2023年艺术类专业拟按“设计学类”大类招生,包括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5个本科专业。
一、招生专业
上海理工大学2023年艺术类专业拟按“设计学类”大类招生,包括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5个本科专业。招生省份(市)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实际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以各省级招办公布的信息为准。
二、报考对象
(一)符合考生所在省份普通高校美术类(或相关)本科专业招生的报名条件。
(二)考生的身体条件须符合教育部、原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及有关补充规定。
三、录取原则
(一)投档原则
各省级招办按照本省份的投档原则进行投档。各省份艺术类专业投档原则不同,请考生关注所在省份的相关政策规定。
(二)录取原则
1.报考上海理工大学艺术类专业的考生,专业成绩均采用当地省级美术类(或相关)专业统考成绩,上海理工大学不另行单独组织美术类专业考试。有关专业统考事宜请以当地省级招办公布的信息为准。
2.专业成绩、高考文化成绩均应达到2023年当地报考艺术类本科专业录取资格线以上。
3.所在批次(科类)采用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的省市,根据“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按投档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4.所在批次(科类)采用非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的省市,以合成总分为录取依据,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计算公式如下:
合成总分=(专业统考满分÷高考文化满分)×高考文化投档成绩+专业统考成绩
其中:
(1)专业统考满分及高考文化满分依据各省份实际情况。若当地省级招办另有规定,以当地省级招办规定为准。
(2)对于合成总分相同的考生,依次按专业统考成绩、高考文化成绩的高低决定取舍。
四、新生入学复查
新生入学后,学校将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开展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复查中发现新生存在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情形的,确定为复查不合格,将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学校将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五、收费标准
(一)学费:每生每学年10000元(沪价行〔2000〕第120号、沪教委财〔2000〕27号)。
(二)住宿费: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1200元(沪教委财〔2012〕118号)。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的艺术类专业对接国家、上海文化发展战略,借助上海理工大学学科平台,依托出版印刷行业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强调艺术、科技、文化的交叉融合。培养有理想、信念强、文化素养较高、国际视野广阔、创新意识良好的有“新工科”“新文科”背景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专业人才。
上海理工大学艺术类专业包括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5个专业,其中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设计是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出版印刷行业的支持下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和特色,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2007年)、上海市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项目(2017年)、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2019年)、上海市产教融合项目(2019、2020、2021年)等成果。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出版印刷行业骨干高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两大领域具有深厚的行业基础。近年来,学校学科布局不断优化,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拥有19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和51个省部级平台,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34个省部级平台。工程学、材料科学和化学三个学科稳居ESI全球前1%行列。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战略需要,以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大国际实验室和系统管理1个特色平台为载体,建设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5大一流学科和管理科学高原学科,并持续支持各支撑学科发展,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协同发展的办学战略。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与商飞、华为、上海电气、光明食品集团等公司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分布在长三角区域的近30个科技转移工作站,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与杨浦区合作推进环上理创新街区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关注飞卢网:www.flxedu.com